三江南站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结硕果 各族同胞尽欢颜

来源: 柳州市民宗委  |   发布日期: 2021-08-20 10:25   

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在大山深山,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道路交通不便。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贫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三江采取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策略。一方面,退耕还林,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解决深山人民贫困的难题。

“十三五”时期,三江侗族自治县建成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完成6119户27124人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山区贫困群众的住房难题。南站社区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359.93亩,共分为鼓楼、芦笙、侗笛、侗安、侗兴家园5个小区。共建住宅楼85栋,寨门 5 座,鼓楼1座,长廊 4排。搬迁至这里的群众来自全县14个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2020年12月底,搬迁入住的贫困户达4606户20162 人,居住有侗、苗、瑶、壮、汉、布依、回、京、满、毛南、仫佬、水、傈僳、土家、佤等十几个民族,其中侗、苗、汉、壮、瑶族人口分别占社区人口总数的67.0%、22.9%、5.9%、2.1%、1.8%,社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占比高达94.1%。南站社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同胞聚居安置的新家园。

为了让搬迁的群众尽快适应居住环境,满足入学、就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南站社区建成了的教育、医疗、党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立了4座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党群服务中心、派出所、银行、门诊、超市、饮食店、农贸市场等,且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为了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加深不同民族邻里之间的友谊,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社区结合侗、苗、瑶等民族的节庆风俗,积极组织搬迁居民开展了侗族多耶、百家宴、赛芦笙、唱侗族大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促进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增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陶冶了思想道德情操,有力保障社区的和谐、团结、稳定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社区还成立了芦笙歌舞队、侗族大歌队等文艺队伍,这些文艺队伍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等民族团结的内容,编排了独具特色的耶歌和侗族大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民族团结和谐之歌,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推进社区居民和谐融洽相处,共建民族团结的美好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尽管社区内邻里关系和气融洽,南站社区服务中心还是未雨绸缪,做好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预案,维护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稳定。社区把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落脚点,为了找准并及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工作人员按照楼栋管理责任广泛走访居民住所,定期排查各类不定因素,对查找到的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认真研究讨论,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落实责任承办人以及工作时限,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族群众的权利,共创各民族的友好和谐的居住环境。

目前,南站社区的搬迁入住率已达到100%,贫困群众迁出大山“搬得出”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南站社区的工作人员开始思考“留得住”的难题。为达到让搬迁的民族同胞留得住的目标,南站社区开展了20多个技能培训班,包含电工、家政服务、叉车、美容美发、面点、螺蛳粉制作等多个方面。2018年,“微车间”国画厂建成后开始运行,最多时能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目前长期工作的居民约有四五百人。南站社区还流转了1万亩土地用于建设茶叶扶贫产业园,让社区居民可以从事熟悉的种茶事业,获得家庭收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搬迁群众凭借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获得相应的收入和报酬,住宿之外衣、食、行等方面基本生活也有了保障,在南站社区安居乐业,这是造就和谐、稳定的民族大家庭的关键所在,是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