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工匠 | 吴双林:深耕工匠技艺 赋能传承发展

来源: 中国乡村振兴  |   发布日期: 2024-05-08 16:05   

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广西三江侗族群众善织绣并一直沿袭传统制侗衣的习俗,侗族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吴双林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服饰传承人,20年来他努力践行“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传承发展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发扬“传帮带”精神,赋能侗乡群众增收致富。

1

从小立志学习工匠技艺

1980年,吴双林出生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从小便对制作侗族服饰产生了浓厚兴趣,8岁跟着母亲和姑妈学习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梦想长大成为一名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大师。
侗族服饰千姿百态,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有不同的装饰,讲究自染自织“侗布”,并集剪纸、刺绣等手工技艺为一体。每年8月,吴双林都会帮助母亲制作侗布,他们到山上采摘蓝靛草,将蓝靛、石灰水、米酒等调和制成染液,再将手工织好的棉布经染液浸染上色十次左右,每次染色后还要经过清洗晒干、蒸煮、槌打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吴双林学会了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恒心,他认为“只要保持耐心和恒心,即使遇到困难,像侗布一样经过不断锤打,最终也会发光发亮。”侗布不仅仅是他和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凝聚侗族人民千锤百炼的精神。
侗族服饰根据手艺和槌打时间的不同,亮度也不相同,表面越亮的侗族服饰就越珍贵。吴双林认为制作侗布还不是最困难的环节,“最费功夫的是女孩子穿的侗裙,制作侗裙时,需要手工将其叠成无数个细细的褶,再经过长时间挤压定型,才能制成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从制作布料开始到完工,需要近3个月的时间和数十道工序。”侗服上的手工刺绣最具民族特色,刺绣图案花样繁多,贴近自然,多为花鸟鱼虫,龙凤锦鸡等,色彩鲜艳热烈。吴双林的母亲在他童年时便手把手教他学习刺绣技艺,虽然工序繁复,吴双林凭借日积月累的练习,到18岁时已熟练掌握侗族刺绣和侗族服饰制作技艺。
吴双林深知,要学习传承好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仅在家中学到的技艺还远远不够,系统性和专业性学习才能在传承侗族服饰制作道路上走得更远。经过不懈努力,1998年,吴双林考上广西工学院服装专业,大学期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快速成长,逐渐实现心中梦想。

2

放弃优厚待遇返乡创业

2001年,吴双林大学毕业后,由于就业岗位少,他选择到广州做服装进出口贸易,虽然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但是吴双林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将家乡侗族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于是他重拾儿时梦想,决心回到家乡——广西三江发展侗族服饰制作技艺。2019年,他从公司辞职后回到家乡,联合身边手工艺人开办“广西觅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志向于研究剪纸、织染绣、侗服制作技艺与应用、传播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创业初期,吴双林向家乡村民购买织好的布料,并通过发放原材料,鼓励动员在家妇女织布,让她们居家灵活就业,以质量等级划分价格,并确保回购价不低于市场价,充分调动村民积极参与侗族服饰刺绣产业。
“目前我们成立了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做小工艺品可以直接领材料回家里做,不需要开工厂搞大门面,凭借传统手艺,现在也能接到很多订单,价格高的刺绣订单,一般4千到6千元一幅。”吴双林笑着说。
经过2年返乡创业不懈努力,吴双林已实现最初的梦想。2021年他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同年被认定为第五批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至2023年期间,吴双林的侗族服饰刺绣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项、铜奖5项。

图为吴双林为青少年介绍侗族服饰。

3

赋能群众增收致富

“自己成功不算成功,要帮助更多人成功才算成功,我要延续和发展侗族传统文化,鼓励更多人学习传统技艺,通过制作工艺品,让更多人富起来。”吴双林说。
随着社会旅游经济发展,侗族工艺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吴双林主动争取相关单位支持,通过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剪纸、织染绣、侗服制作等技艺,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帮助侗乡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在政策支持下,2020年,吴双林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国月也侗寨”成立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目前吴双林的公司规模由之前的6人发展到130余人,辐射5个乡镇的农民群众,其中脱贫户家庭工人31人,工艺品畅销北京、武汉等地。
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村民吴先姣是吴双林公司的员工,她说:“以前只能在家摘茶叶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现在可以带材料回家制作,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还可以赚钱补贴家用,每个月还能额外增加2000多元收入,这几年家里还盖了三层的砖房,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2022年,吴双林在梅林乡成立“璊摁瓜”传承实践基地,采取“公司+基地+手艺人”模式,通过定期上门培训,现场指导,统一材料和尺寸、现金收货销售,有效解决群众学习工艺技术难、产品开发难、出售难等系列问题。将适合分散加工的产品延伸到庭院经济经营户,把原材料分发给有技术的群众,按个数计件发放手工费,辐射带动有技术但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200多人发展手工业,家庭人均纯月收入提高500元以上,带动庭院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2023年,吴双林联合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桂囿创新创业团队”与柳州市柳南区残联合作,连手打造“柳南区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荣获广西区级首批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团队免费培训残疾人,并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帮残疾人售卖工艺品,带动10 名残疾人灵活就业,在家便可赚取生活费。

4

传承发展工匠技艺

“现在我们走进侗寨里看到晒在太阳下的那些侗布多数由年长村民制作,晒侗布也都是老年人做的比较多,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织布,因为传统侗布是全手工织,工艺复杂,时间太长,年轻人往往坐不住。”在吴双林看来,“要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认识地方乡村传统技艺很有必要,如果这个手艺失传了,就是民族文化的损失,不可估量。”他决心对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付诸行动。
2019年,吴双林积极开发“走遍三江”村寨游公益项目活动,助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他招募旅行者到村寨体验,让旅行者在手艺人家里吃住,向手艺人学手艺,学费从旅行者手里交到传统手艺人手里。这一模式既能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技艺,又能增加村民收入,带动村寨旅游的发展。目前,已组织村寨游20余次,旅行者来自香港、深圳、南宁、柳州、沈阳等城市,参与旅行人数达300余人。负责游客接待和技艺教学的传统手艺人,每天可以拿到150—200元的收入。
在吴双林的带动下,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学习侗族服饰制作手艺,积极种植侗布植物染料,形成“公司+家庭农场+手艺人”模式,辐射带动200余人返乡就业。
“和吴双林老师搭档合作六甲刺绣让我意识到我们做的事既传承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项宝贵的技艺,我不仅要做六甲刺绣的手艺人,还要做‘守’艺人。”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光辉村村民侯芳妮说。如今,侯芳妮被评为柳州工匠、柳州工艺美术大师,2023年度获评“广西三八红旗手”。
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发展也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创新,迎合和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市场。吴双林在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的基础上,吸纳多位代表性传承人(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侗族刺绣、侗族织锦、六甲刺绣、璊摁瓜),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和高校合作(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收集整理相关非遗项目素材共计8项,并编辑整理以便更好执行传承工作。
2020年,吴双林深入大学校园,开启侗族服饰技艺传承授课,受聘到南宁师范大学开展“民族传统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并被广西大学聘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目前,培养大学生学员达400余人。“吴老师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解了三江侗族服饰承载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侗族服饰的艺术之美,更能触摸到侗服精湛的制作技艺,使我受益匪浅。”南宁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方熙在“传承与创新”主题系列讲座中说。
2023年吴双林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录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百工录,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课程负责人,联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研究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和侗族服饰文化。
据统计,自吴双林创建侗族服饰技艺传承基地以来,共有来自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合肥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到现场聆听吴双林关于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和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授内容。
吴双林坚信工匠精神代表的不仅是一种专注,还代表着精雕细琢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他表示将来在传承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同时,可以赋能带动更多农村妇女的手艺技术,以创业带动就业,让她们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把非遗“软实力”变成绿色生产力,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振兴。